育兒心得:家庭與學校配合

致因有心 -

學校和家庭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均有重要影響力,家長和教師是培育子女的教育伙伴,彼此若能緊密地合作,就能共同締造一個理想的成長環境,讓孩子能愉快地學習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家長都會面對許多突如其來的衝擊,未必能獨自應付,這時便很需要有學校在背後作支援。

還記得,大女兒當年考GCSE(英國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考試),獲得佳績,並以十六歲之齡拔尖香港大學醫學院。看著她順利入讀了醫科,當然萬分歡喜。然而,有一天女兒會回家跟我說:「媽媽,我不想再讀下去了。」我很快就控制好自己的情緒,要了解女兒背後的原因,發現原來女兒認為這個醫療制度有很多弊端,導致讀書讀得很不快樂,例如:「女兒第三年開始上病房。她跟我說,發覺醫生們巡房的時候,病人不會受到尊重,因此不希望是在這個體制下接受訓練。好想到的並不是游說女兒留下來,反而是覺得應該和學校一起合作,看看有沒有方法可以解決女兒的困惑。

我選擇找女兒的老師一起商討應對方法,讓大家了解對方的想法。我發現校方也關心女兒,亦欣賞女兒年紀輕輕,已經留意到制度問題。在開心見誠的討論下,最後大家都支持女兒離開的決定。沒多久,女兒便考進了一間美國大學,就讀國際關係科(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),更飛往瑞士的世界衛生組織實習交流,了解不同地方的人的需要。不說不知,原本女兒的大學老師是有推薦女兒入讀這間大學的。女兒轉校後,發現美國大學的自由度很大,容許同學作多方面的嘗試,在這個過程中,充份發揮女兒的長處,最後更令她贏得紐約一家顧問公司的暑期工。

看著女兒終能愉快地學習,我終於能放下心頭大石。回望當日,我慶幸能了解女兒心事,亦能夠和學校互相配合,及早作出適合女兒的決定。

大學如是,中小學呢?兩個女兒自小是入讀傳統的本地學校。入讀前,收集了不少資料,確定自己和學校的想法一致;到了大女兒升上中二,覺得需要有更廣闊世界才為她轉校,然後小女兒又跟著轉去同一間學校。我覺得女兒當初接受了傳統的教育,打好基礎再轉去自由度較高的學校是一個適合她們性格發展的安排,也是考慮學校是最重要的因素。轉校,是細心考慮過,在入學之前有充份的互相了解,也因此以能持平態度處理學校的意見。兩個女兒的求學過程,有關鍵的兩點:和學校緊密聯繫之餘,也要持平地和學校溝通。

摘錄於培育子女成才的12道密碼

相關文章

留言